转角论坛-遇见最好的我们|转角论坛|转角诗歌|转角文萃|转角唱吧|转角音画|转角音乐|转角古风|

查看: 4305|回复: 89

[随笔] 品味戏曲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10-7 22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


喜欢上戏曲,源于童年时的那些夏夜。
没有任何娱乐设施,没有电视空调的年代,只有当空一轮明月,明月下一袭麦秸编的凉席,凉席上母亲杜撰的乡村传说、民间故事,和一只小小的收不到几个频道的收音机。

耳濡目染,各种杂乱的戏曲进入我的耳膜。京剧、河北梆子、河南梆子、豫剧、评剧、越剧、沪剧、晋剧~
许是少了其它事物的搅扰,单调的夜晚,单纯的声音,于我是一种对耳朵的锻炼,听觉变得越来越聪敏。
许多母亲都分辩不出的声音和剧种,很快就被我一一能辨识,还认得了更多她不知道的剧种、派别和演员。
那时,好像还不满十岁。
但我一直不喜欢发声,所有的心绪都被戏剧里的声音代替了。它们替我唱,替我说,我是一个听者,又像是一个始作甬者。

除了收音机,另一件让我接触戏曲的事物,就是电影了。
那时每天上学最欣喜的一件事,是有同学传播:今天放映队的来!
于是,放学第一件事是跑到村西广场,看有没有幕布挂起。
如果有,赶紧回家取来小板凳先占地方。然后和小伙伴们替换着飞快回家吃饭。
天还大亮,就守在白白的幕布下等电影开始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点评

哈哈很共情的感觉!  发表于 2023-10-8 10:11
勾起了你贴这些字,真好~  发表于 2023-10-7 23:08
哇哇塞,明天来看  发表于 2023-10-7 22:59

评分

14

查看全部评分

[发帖际遇]: 那边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3 颗 钻石,偷偷放进了口袋.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2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品味戏曲——越剧《黛玉焚稿》


喜欢上越剧,源于王文娟的《红楼梦》,当时,许多村民对这吴侬软语如闻鸟语,看得稀里糊涂。
我当然也是听不懂的,但看懂了字幕,对这江南剧种竟是一听倾心,更因这曲调和红楼的风格无比匹配,换做其他剧种,感觉都会差之千里吧。
多年过去,这剧仍是戏曲中的经典,也是红楼梦各种版本中的经典。
当年,因为林妹妹记住了王文娟这个名字,也成为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林黛玉。
即便后来的陈晓旭,自觉也少了其高华的风骨。

“这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,与笔墨结成骨肉亲。
一生心血结成字。只指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。”
那时,对这样的句子还懵懵懂懂。不明白一个人整天在字句里能折腾出什么来,又何以能用字句寄托一生。
到今日,人生过半,方知足迹遗失,往事如烟,唯有留下的字句可以寻踪,可以知心。

王文娟的名字,在越剧流派中,并不是特别响亮,袁雪芬、范瑞娟、尹桂芳、甚至和她演对手戏的徐玉兰,比她名头都响。
但我最初独爱上她,或许就是因为林妹妹,她咬字清晰,唱腔宽厚。
她的孤傲,她的蹙眉,她的气质如兰,她的高华端方,她的抑郁孤僻,都那么轻易就入了心。
直至她的万念俱灰。“冷屋鬼火三更泣”,恨声呼宝玉中,我流下十多岁少女的眼泪。
这眼泪只是同情,并未掺杂其他,那时还不懂人世的悲苦,爱情的辛酸,婚姻的混沌。
只盼着宝玉能赶紧奔来,解救她于水火,不被假象所欺骗。
到如今,方知晓,人生有多少被携裹的命运,被张冠李戴的婚姻,又有多少四顾茫然,随波逐流?
没有谁能挽救谁,也没有危难之际,一声枪响就能带来解放区的天,有情人可以双双把家还。
封建家庭的根系庞大而蒂固,子女不过家族里小小的棋子,婚姻是令其坚固的棋盘,如何摆放,自己说了不算,宝玉做不到,百年之后的三少年想做,也不过是赔进去一个鸣凤。
即便今天,又哪有那么多花好月圆,人间完满?

和文字为伍的灵魂都是寂寞的,有些人间烟火,注定一生无法停靠,或者也不想停靠。
黛玉焚掉的是心迹,它们化成蝴蝶,也许真正实现了灵魂的飞舞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10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2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品味戏曲——京剧《锁麟囊》


京剧的博大精深,让我有点怯笔。
对它最初的认知,不过是李铁梅手握粗黑长辫,对奶奶说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”,及杨子荣着虎皮大衣,“穿林海、越雪原”骑着看不见的马,在舞台上驰骋。
样板戏的气宇轩昂,斗志如钢,让人觉得京剧充满了生气和力量。
直到许多年后,刘长瑜弃掉麻花辫,穿上绣罗裙,婉转柔媚的唱一声:“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, 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~”才拂开云雾见月明,始见京剧的真相。

与京剧近距离的接触,最早在乡下的夜晚。那时娱乐很少,除了偶尔的电影队来,就是漫长静止的时光。
月亮显得特别明亮,在天空走得也特别慢。人们在月亮底下,除了聊天,余下的就不知道干什么了。
好在那时我小,和小伙伴们玩到又累又困,倒头便睡,直到夜露打湿草席,被母亲抱回屋,接着继续未完的梦。
但有新鲜的事情出现,还是喜欢的,也会扎堆去凑。
隔两条胡同,有一村人当时在县里的剧团,每每回来,晚上便操起胡曲,和邻里票友热闹一番。
彼时有一女同学,喜欢唱,声音条件也不错,每每胡琴起处,月亮底下,她便婉转蛾眉,兰花指上翘,声音淌成一条月光的河。
这同学后来去了县里的剧团,但草鸡上树,目光没往业务上聚,极尽穿衣打扮之能事,及至后来上台也只是演演配角。

工作后,遇一同事,不爱唱流行歌,偏爱京剧,每每单位联欢,必有她的曲目。
而她又偏爱程派,尤喜程派传人李世济,每每节目单不是三娘教子,便是锁麟囊。
闲的时候,我们便让她唱与我们听,她从不推辞,收腹而立,指尖翘起,或抑或扬,都极尽认真。
曾经只知京剧高亢明亮,旦角燕语莺声,婉转如啼,却不知还有这样的低回婉转,荡气回肠之声。
及至年龄渐长,锋芒渐敛,更是越来越喜欢程派的内敛和韵味。
尤其《锁麟囊》的段子,低处如静水深流,情涛暗涌,高时如云起峰峦,霞光突现,披满四野。
每个字,都跌宕起伏,九曲回环,仿佛风起莲叶,律动不已。尤其独一无二的鼻音和后咽部发音,让声音有一种令人陶醉的宽厚和回味,无人能及,无与伦比。
听这样的段子,堪比饮一杯陈酿,不思人间日月长,不愁天下扰心事。
李世济之后,又有张火丁等后起之秀,将这一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近几年,因为采访等原因,接触过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士。
本地一位年逾古稀的书画家张韫韬,自2017年便着手创作一幅《中国京剧百年》的百米巨幅油画,历时三载,已尽尾声。
因写他的稿子,了解到京剧的一些知识。
原来这一称之为国剧的剧种,起源于徽剧二黄调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(三庆班)入京,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,一举成功。
随后又有四喜、春台、和春进京,并称“四大徽班”。
徽班进京之后,结合汉剧西皮调,吸收秦腔、昆曲等剧种的艺术养分,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,于清代同治、光绪年间在北京形成。
刚形成时,叫皮黄戏,因它的主要的唱腔是皮黄腔,后来改名为平剧,因当时北京叫北平,再后来才改为京剧。
随着张老师的画卷,从徽班进京,到“同光十三绝”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的出现,京剧迎来它的成熟与兴盛。
三年间,张老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一个人在空旷的工作间,登高爬低,除了用油彩涂抹百年京剧历史,再现四大名旦和四大徐生风采,更把心得笔记,以词赋形式书于其上。
支撑一个老人如此创作的力量,除了对书画的热爱,更有对京剧的热爱和将它们传承的使命感吧。

京剧是一片浩瀚的海,它其中的名剧名段数不胜数。而我生活的这块的土地上,也诞生过不少京剧名家。
四大名旦之荀慧生、京剧大师侯喜瑞、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,都生于斯长于斯。也使得这里的各种艺术剧团在八九十年代盛行一时。
如今虽已式微,但公园河边,退休的演员和票友,仍时不时操动胡曲,对一出《四郎探母》。激越昂扬的唱腔,让路过的人不由精神一振,驻足凝神。
认识小茶以后,又每每勾起我对京剧对程派的念想,有时会翻开《锁麟囊》,在一个人的午后,闭起眼,丢却身前身后事,在词曲里醉生梦死,遑管今夕何夕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8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品味戏曲——评剧《花为媒》


评剧是戏曲里的一只苹果,甜脆爽口,特适合北方人的口味。
《花为媒》尤为其中的经典,圆润甜美,清澈如泉,甘之若饴。
新凤霞也由此成为评剧的代名词。

认识评剧,比认识新凤霞更早一些。
儿时所在的村子,是公社所在地,辖十几个村子,因此也有了小小的繁华。
不仅有六天一次的大集,县里的电影队、剧团来演出的机会也多。也因此有一座引以为傲的戏院。
戏院启动的不多,除了全村重要活动,也就县剧团来了才开放。
票是要卖的,村民虽然手头拮据,但对这种凤毛麟角的演出还是舍得奢侈一把。
我们小孩子很少买票,都是跟着大人身后偷偷钻进去。
戏台很阔大,台下是土地,没有任何装饰,板凳也没有,每每都需要村民们扛着长几短凳,观看演出。
来得早的,可以占据前面有利位置,后面的坐着看不见,只好站在凳子上,最后面的看到的便都是人墙。
好在我们小,可以在人群里挤上挤下,或溜到前面,或钻进中间。总能占到便宜。
只是散场时会麻烦,每次丢盔卸甲的,都是小孩子,不是被挤丢了鞋子,就是掉了围巾帽子,被踩踏的事件也屡有发生,可见当时盛况。

闲话少说。仅有的几次观戏中,看的都是评剧。
最多的是一个叫天然的红角儿,长身玉立,扮相俊秀,声音甜美略带一点沙哑。
听人说,她是副团长,但有个演员比她实力还好,只是被倾轧,出台不多。
那个被压制的演员,叫唐小秀,后来终于来演出了一次,人没出场,声音先出,清透高亢,震彻整个戏馆。
一时,掌声雷动。
如果天然的声音是一块糖,唐小秀的声音就是一只瓶子,四壁垂满清澈的水流,而人置身其中,被甜润和清旷包围。

惊鸿一现的天然和唐小秀从我的童年远去。但评剧从收音机从电影屏幕上,更贴近了我。
这种曾被习称“蹦蹦戏”或“落子戏的剧种,产生于河北唐山的滦县农村,前身是莲花落,后由成兆才等人将它演变成“唐山落子”,1935年在上海演出时,正式使用评剧名称。
《花为媒》《刘巧儿》让我认识了新凤霞,认识了以流利花腔——“疙瘩腔”著称的“新派唱腔”。
《花为媒》里的唱段每一节都美不胜收,报花名尤其甜润可口,百听不厌。
新凤霞咬字的清晰自然,唱腔的不蔓不枝,不过不失,尾音里的娇美可人,转音的灵巧妩媚,美妙醉人。真是难以言说。
如果声音也有表情,她当得起“巧笑倩兮眉目盼兮”这样的赞誉。

《花为媒》的结局花好月圆,而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美好形象的新凤霞,人生并没有那么完满。
1955年,丈夫吴祖光在运动中被打成右 派,押往北大荒劳教。
1957年文化部的一个头头把她招去,说只要她同丈夫离婚,就可继续她正值巅峰的演艺事业。新凤霞回答:王宝钏等薛平贵等了十八载,那么我可以等吴祖光二十八载。祖光是好人,我等他。
一句话,让新凤霞成了评剧院内定的右 派。接着的“文革”,又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,1975年她半身瘫痪,再也不能登台唱戏。
好在好人有好报,许多崇拜她的后起之秀尊她的戏品,更尊她的人品,拜入她门下,成为其弟子。
这其中,就有本地如今颇负盛名的刘秀荣。

刘秀荣天资聪慧,14岁考入阜城县评剧团。第一次上台因演员不能到场,临时被推了上去,这一推,推开了她的舞台生涯。
17岁时,她成了团里的台柱子。
她喜欢新派,几乎到痴迷的地步。
后来终于鼓足勇气,把自己唱段的录音寄去北京,希望能得到新凤霞的指点。
机遇总是留给勇敢的人。七天后,她真的收到了回信:小刘你好,听了你的录音,我很高兴,希望你到北京来,咱们当面研究学习办法。
新凤霞慧眼识珠,刘秀荣发扬光大,不仅成了一介大家,还第一个把评剧带到国外,被香港报界誉之为“小新凤霞”。

多年之后,刘秀荣又收徒若干。前年,在她的家乡,遇到其关门弟子,阜城县评剧团的演员刘丽丽。
明眸善睐,谦和温润,在装修一新的文化礼堂,刘丽丽单独为我们唱了一段花为媒,其声婉转明丽,委婉脆美、如小河淌水,珠落玉盘。颇有新派神韵。
又一日,由其引见,得以访得刘秀荣真容。
身材不高,但雍容华贵,已过六旬,然神清气满,双目含笑,眼光如电,与我们相谈甚欢,完全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。
戏品如人品,有新凤霞那样的大师,必有此等佳徒吧。

只是未能听过刘秀荣的现场演唱,录音倒没少听,较之新凤霞,她更多高亢激越之音,也是早期学过河北梆子的底子所就吧。
近些年,刘秀荣时常回乡,与徒弟们同台献艺切磋,而刘丽丽们,更是活跃于乡村城镇的大小舞台。
回望经典,不由更喜后来有人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6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3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品味戏曲——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

自觉没有一种戏曲,如河北梆子这般,高亢至极,声震裂帛,把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。
河北梆子很像民间的哭腔,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,形成于清道光年间。
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,河北梆子也以其高亢、激昂、豪放、慷慨、悲壮的声腔旋律而闻名。
调子起时,情感汹涌澎湃,嬉笑怒骂,尽可肆意,不需丝毫掩饰和伪装。
对于本土的这一戏曲,许是耳濡目染多了,许是和自己的性格不太符合,竟没有太多的喜爱。

儿时眼见和屏幕上的,很少这种剧种,直至举家迁至河北东南的这个城市,居住区东邻的又是一个剧团,才和它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放学路上,和同学总会弯到剧团院里,看演员排练或演唱,遇到彩排,更是一个大福利。
隔着一道院墙,星稀月明的夜晚,摇扇坐于楼前,墙那边的练唱便成了一场免费演出。
那声音在夜色里像一道道流星,直冲霄汉。悲处凄绝人寰;激越如急雨扑面;长音又如银蛇缠绕,回环往复;转折处如曲径通幽,不绝如缕。

更有一次值剧团招收新生,我们背着书包跑去围观。
还记得一个纤弱女子,不过二十来岁,一袭白衣,当时唱得什么曲目记不得了,只记得她高音一出,我的魂儿仿佛也跟着飞起来,她的高音不止,长音也不停,听不出怎么换的气,只觉得被带入云霄,飞升不止。
当时目瞪口呆,不知这小女子哪里能藏住这么大的气息,身体里怎么会爆发这么大的能量。
害怕她的嗓音会扯断,会受损。也惊异,这梆子戏,竟然如此骇人,能让一个人生出如此巨大的声音力量。
在那声音里,也让人浑然忘我,或悲或喜,全被其左右。

之后,看过许多河北梆子剧目,渐渐喜欢上它的尽情尽意。
《大登殿》是河北梆子的一个代表唱段,张慧云是我喜欢的演员之一。她的嗓音纯澈清透,韵味十足。
这些年,河北梆子式微,那个梆子团也早已解散。
前些年,夜晚还能偶尔听到三五成群的专业声音于灯影里演唱,这几年,已少有耳闻。

那些人不知去了哪里,是否还在演唱?
但愿它不会成为绝响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4

查看全部评分

[发帖际遇]: 那边 捡了钱没交公 钻石 降了 3 颗 .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3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


品味戏曲——豫剧《朝阳沟》


与河北梆子不同,一河之隔的河南梆子,也就是豫剧,更像一个乡下婆娘,充满了烟火气和唠叨。
这大概源于第一印象里的的《朝阳沟》。

知青下乡,如果不是后来的伤痕文学,一直都觉得如朝阳沟一般的美好。
那时站在一个乡下人的角度看,觉得知青都太矫情,吃不得苦,受不得罪,冷一点热一点累一点就哭爹喊娘的,实在是娇气嗲气。
小时候大的农活虽没干活,但割草捡麦穗的事没少干,去田里从不觉得是件苦事。
而于银环们,顶严寒冒酷暑,实在是地狱般的境遇吧?
好在银环最后与朝阳沟融为了一体。不仅接受了农民再教育,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民,算功德圆满。

而现实的里银环——那些知青,我是见过的,当时年龄太小,只记得学校隔壁就是知青点,有宿舍有食堂,都是村子里最好的建筑和配置。他们享受着最高的礼遇。农活也是派给最轻巧的。
记得那年邻居姐姐辍学务农,有两个省里来的女知青与她交好,总爱来她家里玩。
俩知青一个苗条文静,一个丰满活泼,都皮肤白白的,一眼就能和村人区别开来。这块土地怎么看怎么和她们格格不入。
没待多久,她们就都回城了。
现在想想,俩人也都年过六旬了吧,不知那段经历在她们记忆里有没有痕迹?只知道离开的那些人,再没回去过。

也有留在那片土地上的。一个面貌姣好的女子,有年遇见,乡邻告诉我,曾是知青,嫁了当地农民,生了几个娃,成了名副其实的银环,从此和城市阴阳两隔。
为了爱情吗?那个老实本分的乡人,看不出任何情趣和智慧。
记得当时我为那女子惋惜了一下,也许我杞人忧天呢,她的生活我不了解,情感我更不知晓,但愿是幸福的。

接着说豫剧吧,充满乡土气和烟火气的豫剧,是银环带来的,也是朝阳沟带来的。
之后,又看过七品芝麻官,穆桂英挂帅之类,总之,都是欢乐,畅快的,一如河南人的爽朗。
这个在河南民歌、小调上发展而成的剧种,在中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,兼收并蓄,汲取北曲弦索、秦腔、蒲州梆子等养分,于明中后期始成。
其间诞生了许多优秀演员,常香玉、牛得草、马金凤等。我更喜欢马金凤的佘太君多些,较大名鼎鼎的常香玉,马金凤的嗓音更清润干净。

娘家拆迁前的小区,都是铁路家属,天南海北都有,邻居是河南人,天天与河南口音打头碰面,总觉得是遇到了朝阳沟。对豫剧也更多了一份亲近。
尤其夏夜,母亲们坐于楼前,谈天说地,河南话响亮又脆生,“亲家母,你坐下,咱们拉拉知心话”的旋律仿佛又一次响起。
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4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3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

品味戏曲——黄梅戏《天仙配》


念起黄梅戏,不自觉会想起”梅子黄时雨“这样一句诗。两者虽风马牛不相及,但都有一种江南水灵的韵致,合了这剧种的意境和况味。
没有一种戏曲名字如它这么诗意,也没有一种剧如它这么明白晓畅、曲调优美,又朗朗上口。
它清丽,如雨打芭蕉;纯朴,又如乡间野花。听一曲黄梅,仿佛见一群采茶女在青山绿水间,哼一串茶歌、俚曲。
它本就由山歌、秧歌、茶歌、花鼓调而来,走乡串野,从湖北黄梅至安徽安庆,一路汲取汉剧、楚剧、高腔、采茶戏、京剧等众多剧种营养,从民间入城市,从戏台而殿堂,受到万千民众之喜爱。

初遇黄梅,当然和《天仙配》离不开。
黑白电影时代,一个神奇的传说,生动再现于屏幕,我和小伙伴们终于见识了天仙的模样和善良。
原来她不嫌贫爱富,和乡下的女子一样,能耕会织,更唱得一口好曲。
她是天使,但会落在人间,与我们共甘苦。
这让我对某些事物有了新的想象和期盼。
比如村头的那个坑塘,夏天积满雨水,许多半大小子会跳下去游泳。会不会也有仙女夜深时下到那里洗澡呢?

带着这样的幻想,上学放学我都会绕个弯,走塘边的路。有时晚上也会偷跑过去看看。
没有仙女,除了那些半大小子依然光溜溜不断往里面跳,没有好看的仙女衣服,更没有好听的曲子从仙女口中传出。
看不到仙女,我们又去玩另一种游戏,村头那棵老槐树,成了我们游戏的道具,我们拍着它的树干,对着它呼唤,指望它和剧中的树公公一样能说出话来。
事实是,它一直板着脸,树杈被我们磨得光滑,叶子也不再长出来,只在高处伸出嫩绿的一枝。

渐渐长大,渐渐更多了解了黄梅戏,也了解了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。
虽然她早已含悲而逝,许多后起之秀也继承了她的曲风,但她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可以说,没有严凤英,就没有黄梅戏的辉煌和家喻户晓。她搬上银幕的《天仙配》《牛郎织女》《女驸马》,让黄梅戏深入人心,响彻大江南北。
她的嗓音脆亮,又有一点瓜瓤的沙甜,宽处温暖,厚处圆润。每一个唱腔都优美饱满,每一个唱段都脍炙人口。
这样一个天赐的嗓音,本应活得风生水起,唱得花红叶绿。
但她的遭遇没有戏剧中那么光鲜,更没有七仙女、女驸马那般圆满,一生都令人唏嘘、扼腕。

她喜欢唱戏,12岁时第一次登台,不过是玩了一下票,就犯了族规,差点被沉塘淹死。
于是她出逃,投奔了戏班子,从此和黄梅戏结下一生之缘。
飘摇的年代,戏子的命运更如飘萍。美貌和才情让她一次次徘徊在生死边缘。
因拒绝做军官和豪强的姨太太,她跳过楼,吞过金,上过吊。
她是个宁折不弯的人,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。

云霾散尽,走进新中国的她,原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唱喜欢的黄梅戏了。但这个在旧社会没倒下的人,却在文革中香消玉殒,时年仅38岁。
”做人要做这样的人“,李铁梅表决心的话,被严凤英在台下做到了。
她在台上的喜怒哀乐不掺假,不欺骗观众。台下把艺术人物当作榜样,一生宁折不弯。
1968年4月5日《红安徽》报上登了一篇《向文艺界的阶级敌人发起猛攻》的长篇社论,诬陷她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,伙同安徽省代表团“围攻江青同志革命样板戏《智取威虎山》”是一起“严重的现行反革命事件”!
她矢口否认!更不出卖同志!不交代不让她回家吃饭,她就不吃饭,绝食抗议!

为洗刷冤屈,证明清白,后愤而吞安眠药自杀。
死后又被军代表以寻找“特务发报机”为由,割开喉管,挖出内脏,惨绝人寰。
这位被田汉同志誉为“黄梅戏里的梅兰芳”,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“一代宗师”,挺过了旧社会,却倒在了红旗下。

这个贬入人间的仙女,终是不属于凡间的。
好在,她遗下的清音,后继有人,韩再芬、吴琼、马兰,一个个后来者,让七仙女在黄梅戏里重生,让天堂不再岑寂,让人间也恢复成应有的模样。

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评分

5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0-7 23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小茶的一曲西湖山水还依旧,转角众歌手对戏曲的热情,勾起我对戏曲的回顾,也翻出这一贴,在文字中回忆那些淌过耳边的声音~~·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[发帖际遇]: 一个袋子砸在了 那边 头上,那边 赚了 1 颗 钻石.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3-10-7 23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那边 发表于 2023-10-7 23:18
小茶的一曲西湖山水还依旧,转角众歌手对戏曲的热情,勾起我对戏曲的回顾,也翻出这一贴,在文字中回忆那些 ...

一切都是有痕迹的,连声音都是,
不管你是如何走过了她们,抑或是她们如何影响了你,两厢总能够在一定的时间,留下独属于她们的记忆,
而这份记忆,落入文字,便更多了些呼吸~
能够让你动心贴出来这些字,开心~

评分

1

查看全部评分

[发帖际遇]: 小茶 被钱袋砸中进医院,看病花了 2 朵 鲜花.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3-10-8 10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越剧,王文娟徐玉兰 喜欢的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转角论坛

GMT+8, 2024-12-28 06:34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